本网讯 在青藏高原的东端,风裹挟着荒土俯冲而下,呼唤着玉曲河上的发展密码——大唐西藏扎拉水电站项目。
作为国务院国资委重点攻关示范项目,该项目承载着国家、行业的多重使命。自基建阶段起,扎拉公司便精准把握时代脉搏,树牢了“与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数字化典范工程”目标,力争“2027年全面建成领先型、示范性、特色化智慧电厂”。
科源公司作为该项目智慧电厂规划咨询、设计服务的承建方,迅速组建了一支精英荟萃的项目专班,奔赴这片高原圣地,开启智慧电厂建设的相关工作。
雪域路遥志愈坚
昌都邦达机场是国内第二大高原机场,海拔超4300米,也是到达扎拉的首选必经之地。专班成员邓真平、张兴永、戴冬生一行人刚下飞机,便直面高原环境的 “下马威”——干燥的气候让人皮肤紧绷,稀薄的空气让人呼吸不畅。
稍作休憩调整后,他们又得从机场赶路出发,驱车300余公里,历经 8 小时的山路颠簸,最终抵达扎拉公司。
第一天,第二天,第三天……
“在这里,自然条件比较恶劣,思乡的情绪也会放大。”邓真平说,过来后的一个月时间,项目组为了高效完成咨询规划任务,时常放弃休息,把时间花在刀刃上。在饱满工作的缝隙之处,会特别思念亲人。
不过,每当遥望远方,连绵的雪山在日光下闪耀着圣洁光芒,专班成员的心中还埋藏着另外一份信念。
“扎拉水电站项目既是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排头兵,也是国家水力发电技术创新的排头兵。”邓真平说,在与扎拉公司协作共进的过程中,专班成员了解到,扎拉水电站是世界首台套500MW高水头、大容量、冲击式机组科研攻坚示范项目,是西藏境内核准开工的首座百万千瓦水电站,更是服务国家战略、补齐国家重大能源装备制造短板的依托项目,对当地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意义重大。
“做好智慧电厂建设工作,能为这片荒芜的土地带来更多发展契机。”他们深深相信,智慧的蓝光会在苍白的雪域上绽放。
白纸中勾勒智慧蓝图
“不同于传统电厂在运行阶段‘补丁式’的智能化改造,扎拉公司在基建阶段便锚定了智慧化建设目标。”张兴永说,项目组在规划设计过程,遇到的最大挑战便是——在白纸中勾勒智慧蓝图。
这一挑战,不仅要求智慧电厂设计具备穿透时空的前瞻性,更需要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规划,将智能化基因深度融入水电工程的每一寸肌理。
现状是什么、需求是什么、建成什么样……专班围绕这三大核心命题展开攻坚,在雪域高原的崇山峻岭间穿梭,通过现场踏勘、技术研讨等方式,对项目施工情况、业务、数字化生态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解析,初步梳理了扎拉水电站智慧电厂建设范围和内容。
“在需求调研与分析的关键阶段,还开展了跨部门、跨单位的‘协同战’。”张兴永说,由扎拉水电站相关部门牵头,联合多个内部核心部门,协同长江设计院、西北院、昆明院等国内顶尖设计机构,以及万江港利等行业领先企业,组建起一支专业的“智慧联盟”。
“智慧联盟”以23场高密度专题研讨为纽带,通过92人次的深度访谈,在思想碰撞中不断挖掘凝练出59个创新应用场景,梳理形成142项精准需求点。
“这些凝结着集体智慧的成果,就像搭建智慧电厂的‘数字积木’,为后续方案编制构建起坚实的逻辑框架与技术支撑,也让这座雪域高原上的智慧电厂,从模糊的构想逐渐走向具象的蓝图。” 张兴永说。